蹇锡高院士:N掺杂新策略提高MXene的储钠性能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将超级电容器和钠/锂离子电池机制“内部交叉”,使得两者的优点有机结合于一体,构筑钠/锂离子混合电容器已引起广泛研究和开发。该类器件可为高能量、高功率的社会能源需求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然而,由于钠离子半径较大(1.02Å),其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缓慢扩散动力学目前饱受困扰。因此,可控地制备具有多级结构和大量活性位点的新型高性能电极材料是关键所在。
A Novel Strategy of In Situ Trimerization of Cyano Groups Between the Ti3C2Tx (MXene) Interlayers for High‑Energy and High‑Power Sodium‑Ion Capacitors
Siyang Liu, Fangyuan Hu*, Wenlong Shao, Wenshu Zhang, Tianpeng Zhang, Ce Song, Man Yao, Hao Huang, Xigao Jian*
Nano‑Micro Lett.(2020)12:135https://doi.org/10.1007/s40820-020-00473-7
本文亮点
1. 提出了一种新颖的N掺杂策略,即在二维MXene中间层实现C2N3−的三聚。
2. 改进并证明了Ti3C2Tx/Na3TCM复合阳极的超快速赝电容行为。3. 通过阳/阴极质量匹配制成了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的钠离子电容器。
内容简介
Ti3C2TxMXene具有良好的金属导电性,其独特的层状结构能够很好地储存Na+离子,因此是一种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目前,如何有效的利用其表面大量的氧化还原活性位点是关键所在。大连理工大学蹇锡高院士团队为了进一步提高Ti3C2Tx的储钠性能,提出了一种在Ti3C2Tx MXene层间实现氰基原位三聚的新策略,从而制备高性能钠离子电容器用阳极材料。其扩大的层间距和活性表面积为Na+离子的提供充足空间,有利于提高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另一方面,原位三聚合产物替代-F基位点而有效的与Ti通过化学键合,实现高含量的稳定N掺杂,提升电化学反应动力学。
结果显示,Ti3C2Tx/Na3TCM材料具有非常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100 mA/g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00次循环,可逆容量可达182.2 mAh/g;其组装的钠离子电容器具有较大的能量密度(97.6 Wh/kg)、功率密度(16.5 kW/kg)以及良好的长循环特性。
图文导读
图3. (a)Ti3C2Tx/Na3TCM在不同扫描速率下的CV曲线。(b)在电流密度为20 mA/g时的第一次循环和第20个循环后的充放电曲线。(c)电极的倍率性能。(d)电极的长期循环性能和库伦效率。(e)Ti3C2Tx/Na3TCM和Ti3C2Tx在循环前后的Nyquist图。(f)电极在阴极和阳极峰处的b值。(g)样品在不同电位下的阳极峰b值。(h)在0.1到1 mV/s的各种扫描速率下的电容贡献率。IV Ti3C2Tx/Na3TCM的第一性原理计算运用第一性原理对Na+离子在Ti3C2Tx/Na3TCM中的静态吸附和动态嵌入可行性进行了理论计算,如图4所示。结果表明,在Ti3C2Tx/Na3TCM最稳定位上的Na原子的Eads(−3.22 eV)比原始Ti3C2Tx(−3.05 eV)低,很容易说明增加的N原子降低了整个体系的吸附能,从而促进了Na离子的储存。此外,相对于在Ti3C2Tx表面扩散时,Na+离子在Ti3C2Tx/Na3TCM表面的迁移能垒更低。计算结果表明在N掺杂后,Na+离子的扩散速率增加;随后,Ti3C2Tx/Na3TCM表面更容易吸收Na离子,从而促进了电解质中游离Na离子的额外插层,这与实验结果吻合得很好。
图4. (a-c)吸附在1×1 Ti3C2表面上不同位点的O原子。Na原子吸附在3×3的(d)Ti3C2Tx和(e)Ti3C2Tx/Na3TCM表面上最稳定的位置。(f)NEB计算中Na在Ti3C2Tx和Ti3C2Tx/Na3TCM表面的扩散曲线。
V Ti3C2Tx/Na3TCM//AC钠离子电容器的组装及其电化学性能为了更好地评价Ti3C2Tx/Na3TCM的电化学性能,以Ti3C2Tx/Na3TCM为阳极、商业活性炭(AC,YP80F)作阴极并组装为钠离子电容器,在0~4V的高电压窗口下测试其电容特性。通过优化不同阳/阴极质量比,最终获得性能最为优异的钠离子电容器Ti3C2Tx/Na3TCM//AC-1:2。通过恒流充放电的积分曲线计算可知,该钠离子电容器在功率密度为76 W/kg时,其能量密度为97.6 Wh/kg,当功率密度增加至16.5 kW/kg时,其能量密度为36.6 Wh/kg,值得注意的是,Ti3C2Tx/Na3TCM//AC-1:2在36s内完成快速充放电过程时,仍能达到50 Wh/kg的高能量密度。此外,Ti3C2Tx/Na3TCM//AC-1:2在4000次循环后表现出优异的电容保持率约为90.8%,8000次循环后约为82.6%。图5. (a)Ti3C2Tx/Na3TCM//AC NIC的电荷存储机制。(b)不同阳/阴极质量比的Ti3C2Tx/Na3TCM//AC NIC的CV曲线对比。(c)Ti3C2Tx/Na3TCM//AC NIC与先进的基于MXene电极的LIC和NIC的Ragone图。(d)Ti3C2Tx/Na3TCM//AC NIC的电容保持率和库伦效率。
作者简介
刘思洋
本文通讯作者
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领域针对于Mxene基、碳基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开发及其在钠离子电容器储能器件方面的应用。▍主要研究成果现已在Nano-Micro Lett., Nano energy, J. Mater. Chem. A等期刊发表多项研究成果。▍Email: Liu0sy@mail.dlut.edu.cn胡方圆
本文通讯作者
大连理工大学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主要从事电极材料的设计与开发及其在离子混合型电容器、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中的应用研究;从分子设计出发,开发新型微孔聚合物电解质膜并探索其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主要研究成果现任辽宁省能源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以上项目4项,此外还主持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计划项目,参与完成十二五863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在能源材料领域和交叉学科期刊如Nano Energy,J.Mater. Chem. A,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曾获辽宁省“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等荣誉称号,入选大连理工大学“星海学者”人才培育计划等,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鞍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大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等科研奖励。▍Email: hufangyuan@dlut.edu.cn蹇锡高
本文通讯作者
大连理工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成果蹇锡高,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机高分子材料专家,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大连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辽宁省高性能树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材料进展》副理事长、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新材料技术协会名誉会长、中国膜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蹇锡高院士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及其加工应用新技术研究,在高性能工程塑料、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耐高温特种绝缘材料、涂料、耐高温高效功能膜等领域做出了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863”、军工配套、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创新基金、火炬计划、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项目、省市重大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项目等3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其中2项专利被评为世界华人重大科技成果,12项技术成果已产业化。先后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国防军工协作配套先进工作者、辽宁省优秀专家等称号。先后获得包括200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内的12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获2015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中国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中国发明专利金奖和2016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金奖。▍Email: jian4616@dlut.edu.cn
撰稿:原文作者
编辑:《纳微快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Nano-Micro Letters《纳微快报》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Springer Nature合作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的英文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高水平文章(research article, review, communication, commentary, perspective, letter, highlight, news, etc),包括微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与性能及其在能源、催化、环境、传感、吸波、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已被SCI、EI、SCOPUS、DOAJ、CNKI、CSCD、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收录。2019 JCR影响因子:12.264。在物理、材料、纳米三个领域均居Q1区(前15%)。2019 CiteScore:12.9,材料学科领域排名第4 (4/120)。中科院期刊分区:材料科学1区TOP期刊。全文免费下载阅读(http://springer.com/40820),欢迎关注和投稿。
E-mail:editor@nmletters.org
Tel:021-34207624
点击阅读原文可在 Springer 免费获取全文